Redmine系统单元测试计划
1. 测试计划概述
1.1 测试目标
本测试计划旨在对Redmine系统中的最小可测试单元进行全面的单元测试,验证每个单元的功能正确性,确保代码质量和系统可靠性,建立完善的单元测试体系。
1.2 测试范围
- 模型测试(User、Project、Issue等)
- 控制器测试(API控制器、Web控制器)
- 服务测试(业务逻辑服务类)
- 工具类测试(工具方法、辅助函数)
- 验证器测试(数据验证逻辑)
- 邮件测试(邮件发送功能)
1.3 测试策略
采用测试驱动开发(TDD)和行为驱动开发(BDD)相结合的方式,结合RSpec和Minitest测试框架,建立全面的单元测试体系。
2. 测试环境
2.1 硬件环境
| 项目 |
配置要求 |
说明 |
| CPU |
Intel i7或同等性能 |
8核以上 |
| 内存 |
16GB以上 |
推荐32GB |
| 硬盘 |
200GB以上可用空间 |
SSD推荐 |
| 网络 |
千兆网络 |
稳定网络连接 |
2.2 软件环境
| 项目 |
版本要求 |
说明 |
| 操作系统 |
Windows 10/11 |
或macOS 12+ |
| Ruby |
Ruby |
主要开发语言 |
| Rails |
Rails |
Web框架 |
| 数据库 |
MySQL |
或PostgreSQL |
| Git |
Git |
版本控制 |
2.3 测试工具
- RSpec:Ruby测试框架
- Minitest:Ruby内置测试框架
- FactoryBot:测试数据工厂
- DatabaseCleaner:数据库清理工具
- SimpleCov:代码覆盖率工具
3. 测试用例设计
3.1 测试用例统计
| 模块 |
测试用例数量 |
优先级分布 |
| 模型测试 |
50个 |
P0:30个, P1:15个, P2:5个 |
| 控制器测试 |
40个 |
P0:25个, P1:12个, P2:3个 |
| 服务测试 |
30个 |
P0:18个, P1:10个, P2:2个 |
| 工具类测试 |
20个 |
P0:12个, P1:6个, P2:2个 |
| 验证器测试 |
15个 |
P0:9个, P1:4个, P2:2个 |
| 邮件测试 |
10个 |
P0:6个, P1:3个, P2:1个 |
| 总计 |
165个 |
P0:100个, P1:50个, P2:15个 |
3.2 测试用例优先级
3.2.1 P0级测试用例(高优先级)
- 核心业务逻辑测试用例
- 关键模型验证测试用例
- 重要API接口测试用例
- 基础工具方法测试用例
3.2.2 P1级测试用例(中优先级)
- 重要功能测试用例
- 数据验证测试用例
- 服务层测试用例
- 辅助功能测试用例
3.2.3 P2级测试用例(低优先级)
- 辅助功能测试用例
- 边界条件测试用例
- 异常场景测试用例
- 扩展功能测试用例
4. 测试执行计划
4.1 测试阶段
| 阶段 |
开始时间 |
结束时间 |
主要活动 |
参与人员 |
| 环境准备 |
第1天 |
第1天 |
搭建测试环境,准备测试工具 |
测试工程师 |
| 模型测试 |
第2天 |
第4天 |
执行模型单元测试 |
测试工程师 |
| 控制器测试 |
第5天 |
第6天 |
执行控制器单元测试 |
测试工程师 |
| 服务测试 |
第7天 |
第8天 |
执行服务层单元测试 |
测试工程师 |
| 工具类测试 |
第9天 |
第9天 |
执行工具类单元测试 |
测试工程师 |
| 验证器测试 |
第10天 |
第10天 |
执行验证器单元测试 |
测试工程师 |
| 邮件测试 |
第11天 |
第11天 |
执行邮件功能单元测试 |
测试工程师 |
| 结果分析 |
第12天 |
第12天 |
分析测试结果,生成报告 |
测试工程师 |
4.2 测试资源
4.2.1 人力资源
- 测试经理:1人
- 测试工程师:2人
- 开发工程师:2人(支持)
- 代码审查员:1人
4.2.2 工具资源
- 测试框架:RSpec、Minitest
- 测试数据:FactoryBot
- 数据库清理:DatabaseCleaner
- 代码覆盖率:SimpleCov
4.3 测试执行策略
4.3.1 执行顺序
- 环境验证测试
- 模型单元测试
- 控制器单元测试
- 服务层单元测试
- 工具类单元测试
- 验证器单元测试
- 邮件功能单元测试
4.3.2 执行方式
- 单独执行:执行单个测试文件
- 批量执行:执行所有测试
- 并行执行:并行执行测试
- 持续集成:CI/CD中执行
5. 测试通过标准
5.1 单元测试通过标准
5.1.1 用例通过标准
- P0级测试用例:100%通过
- P1级测试用例:95%以上通过
- P2级测试用例:90%以上通过
- 无严重代码缺陷
5.1.2 代码覆盖率标准
- 语句覆盖率:≥90%
- 分支覆盖率:≥85%
- 函数覆盖率:≥95%
- 类覆盖率:≥90%
5.2 质量指标
5.2.1 功能覆盖率
- 需求覆盖率:100%
- 功能点覆盖率:100%
- 代码路径覆盖率:≥90%
5.2.2 测试覆盖率
- 测试用例执行率:100%
- 缺陷发现率:≥85%
- 缺陷修复率:≥95%
6. 风险控制
6.1 主要风险
6.1.1 技术风险
- 测试环境不稳定
- 测试工具兼容性问题
- 数据库连接问题
- 测试数据问题
6.1.2 进度风险
- 测试用例设计延期
- 测试执行时间不足
- 代码修复延期
- 资源分配不足
6.1.3 质量风险
- 代码理解偏差
- 测试用例覆盖不全
- 缺陷遗漏
- 回归测试不充分
6.2 风险控制措施
6.2.1 技术风险控制
- 提前搭建测试环境
- 验证工具兼容性
- 确保数据库连接稳定
- 准备充足的测试数据
6.2.2 进度风险控制
- 制定详细的测试计划
- 预留缓冲时间
- 及时跟踪进度
- 合理分配资源
6.2.3 质量风险控制
- 加强代码理解
- 完善测试用例设计
- 提高测试覆盖率
- 加强回归测试
7. 测试报告
7.1 报告内容
7.1.1 测试概要
7.1.2 测试结果
- 测试用例执行统计
- 代码覆盖率统计
- 缺陷发现统计
- 质量评估结果
7.1.3 问题分析
7.2 报告输出
7.2.1 报告格式
- 单元测试执行报告
- 代码覆盖率报告
- 缺陷统计报告
- 改进建议报告
7.2.2 报告分发
8. 测试总结
8.1 测试总结内容
8.1.1 测试完成情况
- 测试用例执行情况
- 代码覆盖率达成情况
- 缺陷发现情况
- 质量目标达成情况
8.1.2 经验教训
- 测试过程中的经验
- 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
- 改进建议
- 最佳实践
8.2 持续改进
8.2.1 改进方向
- 测试方法优化
- 测试工具改进
- 测试效率提升
- 代码质量改善
8.2.2 改进措施
- 建立测试标准
- 完善测试工具
- 优化测试流程
- 加强代码审查
9. 单元测试最佳实践
9.1 测试设计最佳实践
9.1.1 测试用例设计
- 单一职责:每个测试只验证一个功能
- 独立性:测试用例之间相互独立
- 可读性:测试用例易于理解
- 可维护性:测试用例易于维护
9.1.2 测试数据管理
- 使用工厂:使用FactoryBot创建数据
- 数据隔离:测试数据相互隔离
- 数据清理:测试后清理数据
- 数据一致性:保持数据一致性
9.2 测试执行最佳实践
9.2.1 环境管理
- 独立环境:使用独立的测试环境
- 环境一致性:保持环境配置一致
- 环境监控:监控测试环境状态
- 环境备份:定期备份测试环境
9.2.2 执行策略
- 快速反馈:快速执行和反馈
- 并行执行:并行执行提高效率
- 持续集成:集成到CI/CD流程
- 监控执行:监控测试执行状态